溫度回升,小麥蚜蟲呈現高發態勢,需要抓緊防治!
發布時間:
2021-03-23
蚜蟲是小麥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害蟲。我國為害小麥的蚜蟲主要有麥二叉蚜、麥長管蚜和禾谷縊管蚜3種,均屬同翅目,蚜科。3種蚜蟲皆為世界性分布的害蟲。在我國南北麥區均有發生,其中麥二叉蚜分布偏北,在西北和華北冬春麥區為害嚴重,麥長管蚜在南北麥區都可造成為害,禾谷縊管蚜在南方冬麥區常易成災,是長江流域麥區的優勢種。
麥蚜為害
麥蚜以刺吸式口器吮吸麥株莖、葉和嫩穗的汁液。麥苗受害后,輕則葉色發黃,生長停滯,分蘗減少,重則枯萎死亡;穗期受害后麥粒不飽滿,品質下降,嚴重時麥穗干枯不能結實。此外,麥二叉蚜和麥長管蚜在長江、黃河流域及西北麥區還能傳播大麥黃矮病毒,引起小麥黃矮病的流行,造成的損失比刺吸為害更大。麥蚜分泌的蜜露黏在小麥的葉上影響小麥的光合、呼吸作用以及招引病菌,對小麥的產量影響也很大。
生活習性
麥二叉蚜在北方多以卵在麥苗的枯葉上、土縫內和多年生禾本科雜草上越冬,在南方則以無翅蚜、若蚜在麥苗基部葉鞘上、心葉里或附近土縫里越冬,天回暖時仍能活動取食,華南冬季無越冬期。麥二叉蚜畏光,喜干旱,成株期多分布在下部葉片背面為害,且耐低溫。麥長管蚜喜陽光,耐潮濕,成株期大多分布于上部葉片正反面,抽穗后集中在穗部為害,遇到震驚,有墜落習性。
發生規律
麥蚜在麥田多混合發生。根據麥蚜在小麥田全生育期的變化規律,可將它們的發生過程分為4個階段:
1、零星發生期:從小麥出苗到返青拔節期,麥田蚜量較少;
2、麥蚜緩增期:從小麥拔節到小麥抽穗,隨著溫度的回升,麥株上蚜量漸增,個別暖冬少雨年份此時的百株蚜量已超過防治指標,田間有明顯的蚜蟲為害癥狀;
3、蚜蟲劇增期:從小麥揚花到灌漿中末期,麥田蚜量激增,也是生產上防治麥蚜的關鍵時期;
4、麥蚜銳減期:從小麥灌漿后期至成熟,隨著營養條件的惡化,蚜蟲也逐漸變成有翅蚜遷離麥田。
防治措施
麥蚜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,必要時采取藥劑防治,并注意保護天敵。在黃矮病流行區,要做到治蚜防病,重點抓好苗期防治。非流行區,重點是控制穗期蚜蟲為害。
藥劑防治:
1、種子處理。在小麥黃矮病流行地區,種子處理是大面積防蚜治病的有效措施。可吡蟲啉、噻蟲嗪成分的多元復配種衣劑,種子包衣處理,同時防蟲治病,使用方便。或者在播種前撒施防蟲藥肥顆粒劑。
2、田間噴霧。穗期治蚜要選用速效、低殘留、內吸傳導的農藥,以減少對谷物的污染和對天敵的殺傷作用。吡蟲啉、噻蟲嗪、吡蚜酮、聯苯菊酯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,莖葉均勻噴霧。噴藥掌握在小麥揚花后麥蚜數量急劇上升期,但揚花期防治增產效果優于灌漿期防治,應提倡適期早治。
注意事項:
1、選擇殺蟲譜廣:大蟲小蟲全面防治 ,具有內吸和觸殺雙重作用的藥劑,殺蟲速效快,持續期長;
2、內吸傳導性強:對于隱蔽性的害蟲也有較好防效,一定要打透。
3、選擇對人安全,不刺激皮膚。
4、交替用藥,避免抗性過早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