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麥赤霉病防治管理技術
發布時間:
2022-03-11
小麥赤毒病又叫麥穗枯、爛麥頭、紅麥頭,在全世界范圍內均有發生。近年來,由于氣候和耕作制度變化,赤毒病在我國呈現大流行頻率不斷增加的態勢。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各省(區、市)測報技術人員和有關專家會商分析,赤霉病菌源逐年積累、數量豐富,2022年赤霉病全國發生面積9000萬畝,需預防控制面積在2.5億畝次以上。其中,湖北、安徽、江蘇、河南、山東南部等長江中下游、江淮、黃淮南部麥區偏重至大流行,華北、西南和西北麥區有中等流行風險。
為害癥狀
國內外共有20種以上的鐮刀菌可引起小麥赤霉病,為害癥狀:主要引起苗枯、穗腐、莖基腐、稈腐和穗腐,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。其中影響最嚴重是穗腐。
苗腐: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。先是芽變褐,然后根冠隨之腐爛,輕者病苗黃瘦,重者死亡,枯死苗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霉狀物(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)。
穗腐:小麥揚花時,衩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,漸擴大至整個小穗,小穗枯黃。濕度大時,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。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(病菌子囊殼)。用手觸摸,有突起感覺,不能抹去,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。
發生規律
我國中、南部稻麥兩作區,病菌除在病殘體上越夏外,還在水稻、玉米、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。翌年在這些病殘體上形成的子囊殼是主要侵染源。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。借氣流、風雨傳播,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藥上萌發,先營腐生生活,然后侵染小穗,幾天后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(病菌分生孢子)。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。赤霉病主要通過風雨傳播,雨水作用較大。
防治措施
在加強肥水管理、降低田間濕度的同時,及時噴施對路藥劑預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發生流行、降低毒素污染的關鍵措施。應做到“四個堅持”。
1、堅持適期用藥。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是預防控制小麥赤霉病發生的最佳時期。長江流域、江淮、黃淮等常發區,全面落實“見花打藥”預防控制措施,如遇連陰雨、長時間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,需進行第二次防治的,應在第一次用藥后5-7天再次施藥。黃淮北部、華北、西北等偶發區,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情況,一旦抽穗揚花期遇連陰雨、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的天氣,立即組織噴施“保險藥”,嚴防病害發生流行。
2、堅持合理選藥。選用對路的藥劑種類、足夠的有效劑量,是保證預防控制效果的關鍵。長江中下游、江淮、黃淮等赤霉病重發區,以及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產生抗藥性的地區,應優先選用新型藥劑及其復配制劑,謹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制劑。注重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品種,延緩抗藥性產生,提高防治效果、減輕真菌毒素污染。
3、堅持科學施藥。選用高效的施藥器械、適宜的助劑和穩定劑,是保障預防控制效果的基礎。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、無人機、電動噴霧器等施藥機械,應盡量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。盡可能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,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,保證適宜的霧滴大小和藥液均勻展布性能。無人機尤其是多旋翼無人機作業,應保證藥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劑。
4、堅持一噴多效。小麥穗期是小麥多種病蟲盛發期,也是防控的關鍵期。各地應以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為重點,因地制宜,合理選用和科學混配防控藥劑,兼顧做好吸漿蟲、蚜蟲、條銹病、白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。同時,注重防病治蟲和控旺防衰相結合,分類指導、藥肥混用、保粒增重。建議使用鄭氏豐®高產套餐、美珍®小麥高產套餐、小胖墩®小麥高產套餐等,這些方案對返青期的小麥具有防病、治病、保健、增產的效果,同時可以緩解受到春寒影響造成的小麥長勢發弱,干尖、黃葉現象,具有生根壯苗,增加小麥有效分蘗,提高小麥抗逆能力。
化學防治
赤霉病病菌在小麥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,小麥赤霉病最佳防治時期為初花期(揚花株率5%~10%),生產上可以掌握"見花就打"的原則,在田間有小麥開始開花就用藥防治。一般不需要提前用藥,小麥穗期陰雨天多時可以趁雨隙適當提前施藥。小麥抽穗揚花期陰雨天多或品種易感病,在首次施藥后間隔5~7天再防治一次。建議選用鄭氏化工維普®或均力克®等對癥藥劑,及時防治,做到見花打藥,主動預防,避免赤霉病大面積爆發。
上一頁
下一頁